河南周口:“咱村有戏”,唱响古韵新声
来源: 河南日报客户端 时间: 2025-03-10 09:04:36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清凌凌的水来哎,蓝莹莹的天……”2月26日,天朗气清,在周口公园的一处小凉亭里,64岁的刘梅正跟着伴奏带反复打磨、练习演唱豫剧《小二黑结婚》选段。

  只见她吐字如珠,身段优美,一颦一笑皆是戏,一招一式尽显功底。

  “我学戏近10年了,平常一有空就练,有机会登台我就好好表现。”刘梅微笑着说,2015年退休后,她渐渐迷上了听戏唱戏,心中一直怀揣着要登台表演的梦想。

  在周口,像刘梅这样的戏曲爱好者不在少数。他们可能在小区文化广场、村口树下、公园一角……随时可演,随处可乐。

  2024年3月,河南省创造性地推出“咱村有戏”戏曲文化活动,旨在推动千乡万村唱起来,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周口是戏曲大市,群众基础广泛。在这里,老百姓爱听戏爱唱戏,不会唱的也能跟着哼两句。”周口市文化馆馆长刘振宇介绍,作为“羲皇故都·老子故里”的周口,戏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人才辈出,拥有越调、豫剧、道情、曲剧、坠子等多个专业剧团,多年来创演的《诸葛亮吊孝》《收姜维》《吵闹亲家》等许多优秀戏曲作品,在全国各类比赛中屡获大奖,声名远扬。

  凭借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戏曲文化资源,周口市迅速行动起来,紧锣密鼓地开展了“咱村有戏——千乡万村唱起来”活动,通过群众演、群众看的方式,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让古老的戏曲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焕发出新活力。

  各县市(区)也都积极响应,基层戏曲爱好者踊跃报名。最终,通过村级推荐、乡镇选拔、县区初赛等层层筛选和数月的激烈角逐,有25个优秀节目脱颖而出,并于去年11月29日,在周口关帝庙广场进行决赛展演。

  据报道,这25个节目,剧目丰富多样,涵盖了多个戏曲选段,集中展现了传统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演员们精湛的演技和婉转的唱腔,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喝彩与掌声。

  刘梅与其他戏曲爱好者合作的《泪洒相思地》选段也登上了决赛舞台。

  “通过这个活动,我过足了戏瘾,而且通过名师指导,我掌握了更加专业的戏曲知识和表演技巧,最终圆梦舞台。”说起参加“咱村有戏”的经历,刘梅兴奋不已。

  “‘咱村有戏’一直秉持着‘群众为主角、爱好者来带动、名家来提升’的理念,活跃基层文化氛围,积极探索戏曲文化与乡村旅游、节庆旅游和文创旅游相融合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周口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咱村有戏”不只是一次简单的文化活动,而是通过创新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弘扬传统戏曲文化,为人们带来精神滋养,全面助力乡村振兴的一次生动实践。

  记者手记

  让千年文脉“活”在当下

  岁月悠悠,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遗产犹如一座神秘宝藏,藏着无尽魅力。它们沉默不语,却又似乎在静静等待着一场与时代的精彩邂逅。

  然而,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让千年文脉绵延不绝,并在新时代大放异彩,已成为当务之急。

  传统历史文化遗产,一端映照着历史,一端连接着当下和未来,唯有融入时代、融入生活,融入群众,才能“活”在当下,火爆出圈,实现良好的传承和发展。

  2024年,周口市精心策划并开展的“咱村有戏——千乡万村唱起来”活动,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尝试。该活动通过创新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巧妙地搭建起戏曲与群众之间的桥梁,让戏曲艺术走进千乡万村,让传统戏曲文化在群众心中激起了阵阵回响。

  这次活动的成功密码,就藏在它简单而具包容性的参与规则里:“咱村有戏”活动不分年龄与性别,不设任何门槛,只要是心怀热爱、勇于展现的戏曲爱好者,皆可参与其中。

  当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朝着“人人皆想参与、人人皆可参与”的方向前行,文化遗产才能在“活起来”和“火起来”的良性循环中,自然而然地“传下来”,从而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

责任编辑:周口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