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沈丘县:唱“村歌”,树“村风”
来源: 文旅中国 时间: 2025-03-11 14:56:14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阳春三月,走进河南周口沈丘县的乡村,一场场形式自由、气氛热烈的比赛,一首首带着泥土芬芳、浸染时代气息的村歌,回响在各乡镇的村头巷尾。沈丘县创新开展“村村有村歌 人人唱村歌”工作,以村歌创作、传唱、汇演等形式,探索出一条平原农区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创唱同步,歌咏文明

位于豫东南的沈丘县,不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更在近年来展现出文化繁荣、经济蓬勃的发展势头。2023年以来,沈丘县委、县政府把“进一步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持续推进乡村文化繁荣”作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出台“户户有家训 村村有村歌”工作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全县551个行政村立足本土特色,深挖历史底蕴,创作既能传唱乡愁、又能凝聚力量的原创村歌,通过共创一首村歌,实现凝聚一村人心。

沈丘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负责人介绍,县里坚持创作村歌、传唱村歌“两步走”思路。创作上,充分发挥“三老一精一青壮”作用(即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艺术精英人才和青年群体),特别是在外学习音乐的大学生群体,结合本地历史、文化、风俗和自然景观等乡村特色、地方风格开展村歌创作。成功邀请沈丘籍文化名人、音乐家深入乡村采风,挖掘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底蕴,努力实现歌与景融合、歌与情交汇,让村歌更贴近生活、贴近乡村,进一步提升村歌的传唱度和传承性。传唱上,每个村在完成村歌创作后,由乡、村负责组织开展教唱活动,力争实现“村村有村歌,人人唱村歌”的生动局面。同时,鼓励学校将村歌纳入音乐课程,让每一位新时代的少年都能唱村歌、懂村情、爱家乡,并通过开展“小手拉大手”带动家庭学唱“村歌”。推广上,以“村歌汇演”为抓手,采取户与户之间比歌、村与村之间拉歌、乡与乡之间对歌的形式,为村歌提供展演舞台,提高群众参与积极性。高质量制作村歌MV,利用微信、抖音等新媒体进行全平台播放,打造沈丘“村歌IP”。

全域推进,唤醒乡愁

通过村歌巡演,不仅激活了当地文化,唤醒了乡愁基因,更成为了当地培育文明乡风的生动载体,迸发出蓬勃的乡土文化力量。付井镇马堂村将移风易俗编成朗朗上口的《新风谣》,推动红白事简办成为新俗;周营镇李湾村在广泛唱响《孝善传家》中,带动成立了敬老志愿服务队,这些“沾泥土、带露珠、接地气”的村歌,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民族文化和民俗,激发了自信,弘扬了乡风、留住了乡愁。

每一次村歌在舞台上的响起,都是对乡村文化的一次有力传播。村歌传唱不仅会在大礼堂、体育馆等大型场地进行集中汇演,更会时常响彻在群众身边的“两堂三中心”、文化广场、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已然成为沈丘广大农村一道靓丽的乡村文化风景线。

2025年以来,沈丘县先后举办“村歌嘹亮 幸福唱响”村晚及各类村歌汇演活动30余场次,近5万余名干部群众参与其中。非遗“文狮舞”、剪纸技艺展示,顾家馍、棕编等非遗特色产品售卖,以及民俗节目表演同步亮相,现场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李寨村村歌《乡村振兴歌》、李安庄村歌《沙颍河在我家拐了个弯弯》等优秀村歌先后获得全省优秀村歌最佳作品殊荣。

不少充满乡土气息与地域特色的村歌,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在当地村庄内广为传唱,还成功登上了省市公开表演的舞台。

“村歌+” 激活乡村新动力

如今,沈丘县的村歌传唱遍地开花,这些村歌虽然并不“高大上”,但因其浓浓的“泥土味”而深受村民欢迎,就连游客也会跟着哼几句。

村歌的广泛传播为乡镇发展注入新的文化元素和发展动力。今年以来,沈丘县持续加大各村优质资源整合力度,积极探索农文旅深度融合,在组织村歌创作和汇演中,不断创新“村歌+”模式,高质量打造“村歌+文旅融合”新平台,构筑多元化旅游业态体系,成功吸引游客来沈“听村歌、赏非遗、逛大集、品美食”,不仅盘活了乡村农业、文化和旅游等多维度资源,提升了乡村文化品位,更带动了当地民宿、餐饮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村歌作为一种文化标识,一种乡土符号,不仅能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更能让群众对自己的村庄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对乡村文化建设、村民精神面貌提升将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沈丘县委书记田庆杰表示,沈丘县将持续深入开展村歌创作、传唱活动,通过村歌凝聚精神力量、助力乡村振兴,让人民群众共享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增添更多的“文化分”。

 有了村歌表演,村风民风焕然一新,拉近了村民之间的距离,大家交流多了,和谐氛围也越来越浓厚。截至目前,全县已创作村歌267首,并广泛传唱,年底基本实现全县551个村村歌全覆盖。仅2025年春节期间,沈丘县乡村累计接待服务游客群众63.2万人次,带动相关产业收入5310余万元。

责任编辑:周口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