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在统筹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深入分析全市文旅产业发展情况,强化工作措施,加速文旅深度融合,抓实一季度这一关键窗口期,全力确保一季度实现开门红。
一、文旅市场安全有序
一是持续推进集中夜查行动。近期,市局各部门联合进行集中夜查。共派出检查组10个,检查单位60家,发现、督改隐患9处,开展消防宣传27场,设置前置执勤点2个。
二是开展安全生产“防风险除隐患保平安”专项行动。此次行动重点围绕文旅市场经营企业、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单位、文博单位四个领域,采取企业自查、专家帮查、行业部门执法检查等方式。共检查经营单位224家次,发现安全隐患8处,现已全部整改完毕。
三是落实“文旅预约一码通”注册工作。加快做好文旅行业疫情防控工作,在全市文旅场所开展“文旅预约一码通”注册工作。截止目前,我市486家企事业单位已完成“文旅预约一码通”注册工作,为坚决防止疫情通过文旅途径传播打下坚实基础。
四是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排查。为扎实做好A级景区及公共文化场所安全有序开放工作,近日,市局联合消防部门深入各文旅场所,对易出现消防安全隐患的易燃、可燃材料装修或搭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否能正常使用等方面进行了排查,并针对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进行了提示。
五是加强春节期间文旅市场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落实各项防疫措施,把疫情防控、安全生产工作放在首位。春节期间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2166人次,检查经营场所1053家次,发现并整改问题9处,确保了全市90.4467万人次游客的安全出行,实现了旅游收入12662.538万元。
六是确保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安全播出。各级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和播出机构严格落实领导带班、双人值班、机房值守、交接班、零报告制度,进行安全检查和应急演练。同时,联合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了打击非法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设施专项整治行动,检查发现2家商户存在非法销售卫星地面接收设施行为,执法人员依法依规对商家库存的8套卫星地面接收设施予以扣留。重点抽查了6家宾馆酒店,除1家酒店有1套废弃卫星信号接收设施外(酒店立即主动对废弃卫星信号接收设施进行了拆除),未发现非法安装使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行为。
二、丰富优秀文旅产品供给
一是聚焦人民群众需求,创新开展公共文化活动。结合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精心筹划开展线上线下文化活动。春节期间,市文化馆开展的2022年戏曲“云”春晚活动,云集老中青三代戏曲名家,囊括京剧、豫剧、河北梆子等多种戏曲形式,为市民献上文化大餐,受惠群众1万余人。市图书馆设立“茅盾文学奖”新书专架,倡议广大市民多读书、读好书,短短几日,新书借阅量达到3000册次,接待读者5000余人次,线上开展的“畅读经典·欢度新年”春节主题系列活动点击率达21000人次,参与13000人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周口市关帝庙民俗博物馆举办的“虎虎生威过大年——周口市‘非遗’民俗文化展演展示月”活动,展示周家口木版年画、王氏秸秆画、渔鼓道情、空心挂面、周家口剪纸等非遗项目,现场火爆,群众参与热情高涨。市戏剧艺术研究院积极参与“春满中原·老家河南”2022年河南省优秀剧目陪你过大年——豫剧《黄河边》展演活动。市美术馆举办了“墨颂华章——周口市美术馆藏书画名家精品线上线下展”“寅虎贺岁——刘秀华剪纸艺术线下展”“寅虎贺岁——周口市迎春书画线上展”,假日期间线下服务人次1500余人,线上参观人次2000余人。周口市文学艺术院依托市文学馆,开展“壬寅年·春”系列文化活动。主要内容包括《预约有礼、进馆赠“福”》《 “壬寅年·春”经典诵读》《 “彩墨周口”书画笔会》等活动,为市民提供一个以文学滋养心灵的新去处。2022年“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中,立足本地乡土年俗活动,在抖音、快手、微博、b站平台开设了非遗宣传账号,制作上传年俗视频30多个,让人民群众在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感受到了浓厚的家乡年味。
元宵佳节,筹备了“寅虎贺春闹元宵——民间艺术展演”“颍河春灯——元宵灯谜猜猜猜”“放飞春天——儿童DIY手绘风筝”“关帝庙里看大戏”“我们的节日——元宵节群众文化系列活动”等活动,让广大群众在参与中感受艺术魅力、解锁幸福密码。
二是聚焦乡村文化资源,强化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2021年全省乡村文化合作社现场观摩会暨助力乡村振兴启动仪式在我市西华县召开,省文化和旅游厅现场为西华县17支“文化合作社”授牌。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立乡村文化合作社168个。2022年第一季度,将进一步整合乡村文化资源,依托乡村文化合作社,开展“乡创美拍”作品征集活动,围绕空间类、人物类、活动类、产品类征集一批具有周口乡村特色的短视频作品。持续探索以“乡村文化合作社+红色文化旅游+乡村文旅人才”模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三是聚焦旅游资源特色优势,助推经济发展。春节期间,我市坚持疫情防控和文旅产品供给“两手抓”,支持各景区积极创新,推出特色文化娱乐活动。关帝庙民俗博物馆举办了灯光秀、非遗民俗展演展示系列活动,野生动物世界举行了虎虎生威大巡游,老子故里旅游区开展线上祈福,建业运河古镇举办了幸福市集等活动。春节期间,我市A级旅游景区接待人数57.52万人次,比去年同比增长9.80%;营业收入862.11万元。其中鹿邑老子故里景区接待游客2.67万人次,收入总额46.45万元;关帝庙景区接待游客1.46万人次,收入总额9.70万元;太昊陵景区接待游客10.98万人次,收入总额346.3万元;野生动物世界接待游客7.64万人次,收入总额426.59万元。
四是聚焦文旅资源,推动重点文旅项目建设提速提效。沙颍河生态经济带建设项目稳步推进。沙颍河堤顶路及沿岸绿化工作有序开展,沿线8个县(市、区)油菜花种植已完成约2万亩,其他景观树木种植正在逐步进行中。下一步将继续加强对沿线生态现状、现有产业、文化和景区资源的系统调研及相关对接工作,督促沿岸县(市、区)根据生态带景观规划,加快旅游服务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
五是聚焦业态转型升级,推进景区提质升级。关帝庙景区以“周口源·关帝庙”文化旅游区项目建设为契机,全面提升景区质量。目前,景区夜间亮化工程已完成,并在春节期间成功举办了夜景展示、灯光秀,受到市民称赞欢迎。滨河公园、文化公园过渡方案、三角公园、观景水系等配套工程将按照进度有序推进。
太昊陵5A级景区创建进入加速攻坚阶段。督导太昊陵景区在全面梳理短板和不足的基础上,按照《周口市淮阳区中华太昊伏羲始祖圣地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目标、细化责任,高效落实各项提升举措。
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
一是做好文物安全巡查,守好文物安全底线。常态化开展文物安全巡查,紧盯各类文物保护单位冬春火灾防控、危险化学品安全整治、石刻文物拓印排查整治、疫情常态化防控等重点工作开展情况,加强对各县(市、区)的文物安全工作指导。1月份以来,巡查市直文博单位11次,排查并整改安全隐患3处。
二是推动文保项目落实,提升全市文物保护水平。对2022年计划已获批复的双冢墓围墙防护等5项文物保护工程和邓城叶氏庄园防雷等7项文物“三防”工程,积极推动有关县(市、区)和单位科学编制工程方案。立足本市文物保护现状及巡查发现问题,积极筹谋下一步文物保护工程及“三防”工程实施计划。
三是树牢项目为王理念,推动文物项目储备。提前谋划文物保护项目,提高申报水平和项目申报成功率。做到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重点督促项城市博物馆、扶沟县博物馆库房改造提升项目,市博物馆、太昊陵文保中心预防性保护项目,叶氏庄园博物馆数字化保护项目等。
四是充分发挥服务职能,提升文物保护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做好周口和融智慧物流园、项城南水北调、郸城引江济淮等8个重大项目的建前考古勘探工作。积极推动杜岗会师纪念馆、黄泛区农场场史馆、郸城县电影博物馆增补进中央补助地方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名单。
五是推动实施重大文物保护项目,不断提升周口文物影响力。争取平粮台考古遗址公园开工建设,努力推动淮阳时庄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完成。积极配合省考古研究院,扎实推动朱丘寺遗址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
六是创新文物保护宣传模式,深化文物利用水平。鼓励各博物馆将优秀陈列展览通过云展厅、网络直播等形式推广,让群众随时随地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继续加大对博物馆建设的支持力度,指导淮阳、沈丘等县级博物馆的成立和备案工作,鼓励特色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帮助专题性博物馆提升陈展水平。鼓励有条件的文物保管部门推出临时展览,让文物走出库房,提升文物活化利用,真正实现文化惠民。
七是开发研学文创产业,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古建筑、红色革命遗址等地方优势资源,探索研学发展思路。开发出古建筑文化、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等多条特色主题研学线路,联和高校、专家学者合力开展研学教学,打造周口“研学游”网红打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