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出生于1881年,先后经历了日俄战争、中日甲午战争、辛亥革命、“九·一八”事变及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等重大事件,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由赴日本学医救国到弃医从文,拯救国民,逐渐走上了抗日救国道路。
在日本求学期间,亲眼目睹日本军国主义的暴行,弃医从文,埋下了抗日救国的思想因子
我们无须把鲁迅神化成一个生下来就是一名爱国英雄。确实,鲁迅初期离家外出求学时还谈不上就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先上南京求学,后东渡日本留学,鲁迅在实际生活中经受了许多“刺激”,深感祖国落后必受欺侮。通过阅读大量政治、文学、社会学说理论和自然科学书籍,逐渐萌发了爱国主义思想。1903年,鲁迅题赠给挚友许寿裳一首七言绝句:“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黯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表达了鲁迅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到底的决心,也是他战斗一生的开始。
鲁迅1902年至1906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前两年在弘文学院学习语言,1904年6月转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一时期他开始参加各种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文艺书刊。他在《中国地质略论》一文中介绍了外国人对我国的地质调查,详细分析了我国的地质分布,希望以我国为“世界第一石炭国”激励人们的民族自豪感,认为“吾广漠美丽最可爱之中国兮!而实世界之天府,文明之鼻祖也。”严正指出:“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可容外族之研究,不容外族之探险;可容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凯觑者也。”他对祖国的爱,以及对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憎,泾渭分别,跃然纸上。
日俄战争期间,中国东北是双方陆上交锋的战场,当地人民蒙受极大的灾难,生命财产遭到空前浩劫。旅顺的工厂被炸毁,房屋被炸毁,就连寺庙也未能幸免。耕牛被抢走,粮食被抢光,流离失所的难民达几十万。日俄都强拉中国老百姓为他们运送弹药,服劳役,许多人冤死在两国侵略者的炮火之下,更有一些中国平民被日俄双方当作“间谍”,惨遭杀害。
1906年,鲁迅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期间,因是中国人而遭到匿名信的侮辱。后在看幻灯片时,展现的是日本战胜国的情形,却有中国人给俄国人当侦探,被砍头时,围观的中国人表情麻木,有的还拍手叫好。这个所谓的“幻灯片”事件深深刺激了鲁迅,使他清醒地看到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以及对中国人残酷无情,认识到如果中国人的思想不觉悟,即使治好了他们的病,也只是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改造国人的“头脑”。这就促使鲁迅立即弃医学文,决心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鲁迅这一过程无不深深浸透着鲁迅强烈的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实践着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从辛亥革命到九·一八事变爆发,亲身经历国土逐步被吞噬沦丧,不断激发鲁迅的爱国热情
鲁迅于1906年从日本回国后,经历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鲁迅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陷于沉默之中,思想也颇悲观。他曾回忆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这种“失望”、“颓唐”恰恰是他一腔爱国主义热情难以付诸实践的煎熬。
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成为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在步步恶化的亡国形势下,鲁迅先生密切关注着时局的发展,他利用“自由谈”园地,不断发表大量时事短评,彻底揭穿当局在新口号掩盖下的种种旧花招。在《赌咒》中指出:某些投机军阀的抗日誓言“誓杀敌”“誓死抵抗”,不过是信不得的赌咒,是亦盗亦娼的江湖骗术。在《战略关系》一文里,揭露了统治者在日本侵略者的进攻面前,以“战略关系”“诱敌深入”为借口,实行“不抵抗主义”,拱手出卖国家的领土和主权,他们把一切都已准备停当,无论敌人深入到什么地方去,都可以借“战略关系”而请其深入。在《中国人的生命圈》《文章与题目》《天上地下》等文章里,揭露国内反动派和日本帝国主义相互勾结,屠杀中国人的罪行等。他在这些文章中,借助对社会具体现象、事件的剖析,触及了抗战初期中国社会的许多重大主题,包括对“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揭露,对黑暗社会的抨击,对那些挂羊头卖狗肉和花拳绣腿式的“抗日秀”的讽刺,在抗战初期“文禁如毛,堤骑遍地”“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上海,鲁迅以杂文为利器,运用这种曲折迂回、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战术,进行着极其猛烈的社会战斗。他所期冀的是中华民族的觉醒、奋起和全民抗战新时期的到来。透过犀利、冷峻的笔端,鲁迅炽热的拳拳爱国之心,感人至深。鲁迅坚决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狼子野心,以及对国民党不抵抗政策的揭露和讨伐,展现出了其坚决的抗日救国思想。
五四及新文化运动期间,鲁迅亲自参与其中,以实际行动唤醒民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和急先锋
1919年5月4日,因对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上外交政策失败的不满和强烈愤怒,由学生主导、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的“五四”爱国运动爆发,最后演变为一场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鲁迅坚决反对“巴黎和会”上将德国在山东青岛的权益让渡给日本,勇敢地站在了爱国学生的一边,用笔向封建反动势力和帝国主义展开讨伐,发表了《随感录》三则,预感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革命高潮时代。这是鲁迅在这场捍卫新文化运动的斗争中刺向封建营垒的锋利匕首。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喷射出猛烈的反帝反封建的火焰,将彻底的反封建精神与崭新而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深刻地体现了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实绩。从此,他加入《新青年》阵营的战斗行列,之后发表了《阿Q正传》《我之节烈观》及《药》等文章,投入了新文化战线上彻底地反帝反封的革命洪流,成为了中国文化革命主将和急先锋。
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里对鲁迅作了很高的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著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