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公布“河南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名单,全省共确定58个案例,周口市《非遗赋能,“蹚”出一条逍遥胡辣汤产业兴旺路》《淮阳芦苇画:“非遗+助残”,帮助残疾家庭绘制就业画卷》《沈丘顾家馍非遗工坊:让乡村生活“蒸蒸日上”》3项典型案例成功入选。
一碗汤香促振兴。《非遗赋能,“蹚”出一条逍遥胡辣汤产业兴旺路》案例依托国家级非遗“逍遥胡辣汤制作技艺”项目,该项目与国民品牌白象方便面合作,跨品类联合开发推出“河南胡辣汤面”,保留传统风味的同时,凭借精准的定位、新潮的包装,成为“河南味道”出圈的标杆案例。逍遥胡辣汤非遗工坊开放式教学,每年600百多人学习技艺,间接带动近20万人就业,其中,带动脱贫人口就业80余人,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有效提高了当地百姓的就业率和收入水平,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巧手编织“致富路”。《“非遗+助残”帮助残疾家庭绘制就业画卷》案例以省级非遗“淮阳芦苇画”为核心,该项目在“非遗+助残”实施过程中,累计培训 9000余人次,以广大残障人士为重点帮扶对象,帮扶脱贫户200余户,辐射带动近 500人就业,直接促进人均年收入达6万余元。该项目的实施和推广,不仅提供了残障就业的机会,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做出了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素材,成为可复制的模板,已陆续在全国范围推广。
老面香飘千万家。《沈丘顾家馍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案例依托省级非遗“沈丘顾家馍”项目,该项目优先吸纳脱贫户、留守妇女等特殊群体,为其提供揉面、塑形、蒸制等传统制作岗位,针对农村妇女开设"弹性工作制",日均工作4小时可获50-80元收入。工坊共累计培训 600余人次,帮扶脱贫户70余户,辐射带动近 200人就业,直接促进人均年收入多增达3万余元,形成“非遗传承+农户增收”的乡村振兴样板。
周口非遗,不止于传承,更在于创新。今后,周口市将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非遗工坊路径带动就业创新,激活乡村文化资源,让老手艺焕发新生机,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